刘伯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谋士之一,他被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视为心腹,尊称其为“吾之子房”。刘伯温的“烧饼歌”如今依然受到后人的解读与研究,成为历史的经典象征。然而在明代同一时期,还有一位与刘伯温名字相同的将领,他同样是一位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,名叫毛伯温,尽管他的名声没有刘伯温来得神秘,但他的人生经历同样充满传奇与豪情。这位将军在战场上勇猛无比,能够驾驭军队,统率士兵,且在处理政务时也颇具智慧。他的战绩辉煌,曾经在没有任何激烈冲突的情况下解决敌国的问题,连皇帝都曾为他题写了充满热情的诗句,毛伯温在明朝嘉靖年间任兵部尚书,赤诚无畏,励精图治。
毛伯温出生于江西吉水,这里孕育了许多英雄豪杰,而他则是明代初年首位首辅解缙的故乡人。毛伯温在正德年间踏上了科举之路,步入了政坛,最初被任命为御史,负责巡查地方。当毛伯温到湖广视察工作时,他结识了当时在安陆的兴王朱祐杬,该王以礼贤下士而著称。朱祐杬热情接待毛伯温,二人意气相投,聊得十分投缘。为了表明友好,朱祐杬还召来了自己的儿子,那个时候他还是一个可爱的小男孩,名叫朱厚熜,日后便是后来的嘉靖皇帝。毛伯温见到小王爷时,禁不住宠溺地抚摸着他的小脑袋,夸赞道:“小伙子真帅。”四年之后,年轻的朱厚熜如愿进京,继承了帝位。
展开剩余57%嘉靖皇帝即位后,毛伯温的仕途经历了两次升迁与两次降职,这其中或许有他在皇帝心中留下的某种阴影。而在嘉靖十九年,由于安南国的权臣莫登庸发动了政变,嘉靖帝果断任命毛伯温为兵部尚书,负责统领军队征讨安南。在这一时期,毛伯温受到嘉靖皇帝的极大宠爱,甚至皇帝还亲自为他作了一首慷慨激昂的诗,以表彰他的才能和勇气,这首诗展示了嘉靖对毛伯温的信任和期待。
这首诗中描绘了毛伯温南征作战时的勇敢与豪气,描述了将领威风凛凛,刀枪相向的壮阔景象:“大将南征胆气豪,腰横秋水雁翎刀。”在青天白日之下,毛伯温率领十二万大军驻扎在广西边境,面对复杂的地形和以往用兵安南的失败教训,他选择了更加谨慎的策略。明朝此次出征旨在维护安南国的合法统治,毛伯温并不打算轻易出征。他一方面整顿军队,增强战力,给莫登庸施加威慑力;另一方面向安南人民发布檄文,宣告发起战争的唯一责任在莫登庸个人,试图赢得民心,分化敌国势力。
最终,莫登庸面临绝境,别无选择,只能带着四十二名部下,亲自前往镇南关请求向毛伯温投降。他们带着诚意,头戴绳索跪地跋涉而入,表现出对毛伯温的绝对服从。毛伯温认真列举了莫登庸的罪行,并代表皇帝赦免了他,然而莫登庸仍不得不割让钦州、永安州等领土,使得安南国被降为安南都统司。甚至在《明史》中也如此评价毛伯温,指出他“不发一矢,而安南定”。而莫登庸,却因割地而成为后世越南人的唾弃,鲜有人能为他翻案,连越南的教科书里也痛批他为“卖国贼”。这样的结局,无疑为毛伯温的功绩增光添彩,也留下了一个历史的反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